道德与传统文化(收集3篇)

时间:2024-08-01 来源:

道德与传统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道德修养道德教育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教育应十分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注重其对中学生的思想素质的指引作用。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我们既要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更要学习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要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其传统,更要将其传播到世界,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民族文化包罗万象,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我们后人的自豪与骄傲,是进行传统文化精神与思想教育的教材,我们都可以从中发掘出当代中学教育的意义。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精神实质。时间从远古到近代,内容从国事到百姓衣食住行等。大致内容有:天文、地理、历法、民族、战争、国家、教育、思想、艺术、哲学、制度等50多项。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者的责任,在于教育学生分清优劣,有选择地继承并发扬民族文化中优秀内容,批判并抵制民族文化中落后、恶劣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研究、批判那些混杂在民族文化中的恶劣的东西,使中学生能辨别好坏,区分优劣,并能从现象中看清本质,产生抵制民族文化中侵蚀中学生灵魂的那些垃圾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进行思想教育,文化熏陶,精神陶冶的最佳途径。必须针对中学生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展开卓有成效的思考分析,深入浅出,有节有序,更加适合中学生理解接受。

二、传统文化与中学生道德修养的密切联系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直是生活在我们这块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今天我们提升文化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周易》有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当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作《论君子》演讲,引用了这两句话,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更是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党在十报告中更加着重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且号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认识,建立理解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情感,能够辨别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并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从而运用民族文化的知识、方法与情感,处理现实学习、生活、工作中各种相关问题的目的,最终达到爱我民族,爱我人民,爱我国家的崇高境界。

三、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的作用

1.要编写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文化典籍。中国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或坚强豁达;或忧国忧民;或孝感天下;或高山流水;或积极乐观;或坚忍不拔。赏析经典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世界,阅读古典诗文可以使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姿。编写适应中学生使用的相应读物,研究在中学教育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目前中学教育急需解决中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问题,相关的知识介绍、理论分析、思想教育的具体方式、教育过程的研究等问题,将传统文化教育具体落实在教育实践中,既提供理论知识,传播文化精神,使之更加贴近中学生的水平和需要。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待我们绚丽的传统文化,着眼于对中学生进行具体教育,即教育内容的具体化,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拒绝口号式教育,拒绝机械式教育,将教育寓于实践中,全方位进行教育,从阅读开始,我们提供具体的阅读材料,对传统文化中各种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在学生中进行讨论分辨,使学生能区分精华糟粕。还可以开展各类相关的活动,寓教于乐,将枯燥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有趣的校园活动中,如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等,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触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再给予相应的引导和鼓励;还可以结合现实发生的热点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道德与传统文化范文篇2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相对单一提到传统文化教育,有人理解就是穿汉服或者诵读国学,这种认识太过狭隘。儿女能不能给父母洗脚呢?肯定是能的,但是给父母洗脚更能培养学生对“孝”的认识吗?或者说“孝”就只有洗脚这类行为表现吗?我想这就是将“孝”文化的内容窄化了。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与学生生活结合,创造更为广阔的教育场域。2.学生缺乏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历经时代变迁最终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蕴含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所以,实践是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比如学习中国结制作、书法艺术等文化精华,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但是当前文化育人中明显缺乏实践机会。3.缺乏现代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育人,并不意味着事事泥古、回归古代,而是应该古为今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充分理解学习之后,用以指导现代化建设和学生新思维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思政素养。但是在当前的文化育人中,不少人缺乏这种现代化意识,教师教学传统文化时停留在学习古代文化的层面或者简单附着于爱国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层面,缺乏与国家发展新时期结合的内容,使得其文化育人的作用被削弱。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育人中的促进途径

1.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工作,要让学生从学习层面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确保相关宣传报道能够自上而下被宣传和执行到位,让学生能够对于传统文化的留存保持危机意识。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体现了一个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底蕴,不仅能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规范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在校园围墙上设计制作关于传统戏曲的宣传版面和关于文字演变的宣传版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2.改进教学方式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中,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和第11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围绕家乡的风俗和民间艺术讲述家乡的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优良风俗和令人骄傲的民间艺术,为家乡的传统文化自豪,从而保护、继承、发展家乡的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两课的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关于“风俗”和“民间艺术”的调查,设计探究单,指向课堂学习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为课堂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上,学生在活动“成长风俗谈”中讲出生风俗、满月风俗,并用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喜蛋、胎毛笔等。这些互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和成长相关的风俗,明白这些风俗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是“爱幼”的体现。3.加强学生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要避免单纯的说教,应以学生为主,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后拓展等环节,在各类活动中通过切身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自觉将其传承下去。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15课第三课时《大家一起过春节》时,我们可以积极营造节日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年味儿。我们可以把课本上的“提问环节”变成“展示环节”,让孩子们回家搜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并亲自动手做一做,来到课堂上展示。有些学生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亲手书写春联;动手能力强的孩子尝试着自己包饺子;还有一些学生发挥美术特长,巧手制作出形状各异的灯笼……大家把自己动手实践的场景拍成照片带到课堂进行展示,并分享自己对于年味儿的体会,进一步增强了对春节的理解与认识。4.丰富教学手段传统思政教学多以说教为主,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因此要增强教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可以多采用小品、视频教学、情景模拟、辩论赛、小组讨论、学生表演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一方面增强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综上所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是我国文化自信建设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学生思政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尽管还存在着不足,但是只要加强宣传教育、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增强教学的丰富性,就能够有效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赵晓蕾单位:许昌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道德与传统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木雕花板传统文化内容题材

在中华民族光辉璀璨的文明史上,木雕工艺是历史悠久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中华民族的木雕艺术具有丰厚的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可谓雕工精湛、主题鲜明,使人看了惊叹不已,赞不绝口。木雕工艺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绝,早已享誉海内外。

传统木雕花板的图案有着丰富的内涵,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人们通过这些雕刻图案表达对美满婚姻、子孙繁衍、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万事如意的祝愿和希冀。

传统木雕花板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内容既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进步思想,又有一定历史、阶级和社会局限的道德旧识。传统支配人们的习惯,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一个民族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传统木雕艺术再现生活的本质,以艺术形象和艺术感染力来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中感受到警醒和陶冶,同时又能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的木雕花板

传统木雕花板是生长在我国封建社会的艺术样式,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和家具制造中,俗称木雕花板。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在选择材料,确定内容,进行构图时,都立足于从装饰角度来确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风格,体现出中式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

木雕花板用在装饰上的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门窗、裙板、雀替、挂落、梁坊、门楣、隔扇、门罩、窗栏,以及床榻的门罩及檐板、橱柜的面板、案桌的牙板、椅凳的靠背与扶栏、盒匣饰件等。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一)木雕花板的雕刻题材

木雕艺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留下的木雕作品,蕴含着特定的历史信息,题材丰富、异彩纷呈。传统木雕图案装饰题材大多是民间生活的内容,一般有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山水花鸟、俗民风情等几大类。根据不同用途,雕刻的题材也不同,主要以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主,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木雕艺人把这些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融入木雕形象,使得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并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

(二)木雕花板题材内容与文化内涵

1.吉祥图案寓意美好愿望,提倡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因此木雕艺术通过不同的题材形式和装饰手法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崇仁爱、和睦、宽容,倡导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思想品德,来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木雕艺人利用汉字多同音字相谐的特点,巧妙地表现这方面的题材。如在我国明清时代,非常喜欢用蝙蝠形象,因为“蝠”同“福”音,所以“五蝠捧寿”的图案较为流行。在这个图案设计中,家具花板的四周各雕一只精美蝙蝠,中间雕一只大蝙蝠,口衔寿字,象征福寿安康。又如在传统的寓意图案中常在画面上雕有一花瓶,花瓶里插一根“如意”,以花瓶的“瓶”字代平安的“平”字,加之“如意”,谐心情如意,总称为“平安如意”。再如用一大串葡萄为主题图案,这是因为葡萄枝既为棵也为本,葡萄粒又多得以万字才能概括,葡萄“粒”与“利”还谐音,总之含义为一本万利。此主题多见于商家,意喻生意兴隆红如火,财源滚滚涌不尽。另外,用动物图案如鹿、鱼、鹊等来寄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喜鹊”则寓意“喜事登门”或“喜事连”(莲)等。

传统木雕中还多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作隐喻,即用生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崇高的情操和品行。用竹是因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用梅、用松、是因梅、松耐寒,寓意人应具备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品格。在书房内挂上“必定如意”“平升三节”“马上封侯”等花板,再配上几幅赏心悦目的中国字画,既寄托文人雅士对前程的祈愿又体现出读书人的书卷气息。木雕朴实厚重而且锋芒不露的风格,很符合文人儒士讲究的中庸之道。

“孝道”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中具有相当高的位置,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吉祥图案既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人产生联想,激发人们心中的美好祈望,产生吉祥平安等联想。因此吉祥图案成为木雕艺术的主要创作内容。它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在现实生活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以人物、山水、故事为题材,宣扬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传统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自孔子、孟子以来就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主张不为保存生命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尊严。这种精神鼓舞了无数中华儿女在国家民族存亡之际慷慨捐躯,从容就义。爱国主义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之中,它是强大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很自然,爱国主义方面的题材也成为木雕艺术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之一,如《苏武牧羊》《岳家将》《杨家将》《罗家将》等历史故事在木雕图案中屡见不鲜。这些爱国主义故事既反映了过去的历史,又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以山水为素材的木雕,也是体现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木雕艺人主要以山水名胜为直接或间接素材,来表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依恋和衷心赞美。他们常把对充溢着俊美、灵秀之气的山川草木的直接感受,升华为一种庄重、深沉的感情,把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和家园的眷恋一笔一笔地雕刻进自己的作品里。

木雕花板艺术中许多体现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寓言都再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在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更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

木雕花板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为我们开创新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结语

中国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木雕花板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块块木雕艺术,遵循着相同的价值理念,既有对中国脊梁、英雄豪杰的礼赞,也有对封建道德的吹捧和皈依。我们在品味木雕艺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同样,除对木雕工艺装饰题材的挖掘、整理、借鉴、继承和宣扬外,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装饰纹样,以充实、丰富的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2]王抗生.民间木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3]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4]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潮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5]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徽州木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董洪全.东阳木雕/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7]董洪全.徽州木雕/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道德与传统文化(收集3篇) 】相关文章:

学游泳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8

我的日记[精选5](整理3篇) 2024-07-28

四年级日记[精选9](整理5篇) 2024-07-27

描写秋天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27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道德与教育的关系(收集3篇) 2024-08-01

道德与传统文化(收集3篇) 2024-08-01

婚前财产(收集3篇) 2024-07-31